喜悦书院

阅读记录  |   用户书架
上一章
目录 | 设置
下一页

第2章 北上会盟(2)(1 / 2)

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问题反馈 |

这么一看,吴国的先祖太伯是周文王姬昌的大伯、周武王姬发的伯公。周礼乃周王室所制,吴国作为王室的血亲,应该第一个站出来拥护其所制定的礼法条文才对。吴王夫差一意孤行硬是跟周礼对着干,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就叫背本。

武王若是泉下有知,一定后悔认了个白眼狼归祖。可是,环顾四周,“背主”的又岂止吴国?

在吴国之前,郑国曾公开讨伐王室。郑国是姬姓诸侯国,开国君主是周宣王的弟弟,比吴国与周王室的关系亲近得多。分封制的本意是王室跟宗亲分享荣耀,把子弟散放到各地,宣扬王室的威力,替天子治国分忧。

随着年岁远去,后来的诸侯跟王室的关系越来越远。当利益超越淡漠的血缘后,他们不过是各取所需的陌生人而已。

当然,按照儒家的观念,这样的人最终都会被抛弃。只是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,是老天爷大发雷霆,还是祖宗气得从棺木里窜出来,一怒之下把这个不孝子孙一棍子打死。

总而言之,在封建卫道士口中,吴国就是个忘恩负义的白眼狼就对了。

大王满意了还不行,太宰也要借机逞威。吴国太宰伯嚭召见鲁国执政季孙肥,想要当面训斥几句,责怪他没管好自己的属下,推三阻四,给个百牢也不爽快。

谁知季孙肥并没有来,而是派了他的外交顾问子贡前来会面。

子贡,复姓端木,名赐,子贡是他的字。此人并非无名之辈,他是鼎鼎大名的孔圣人的弟子。

众所周知,孔子门下弟子三千,各人才华成就不一。兼通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即“六艺”者有七十二人,被称为“孔门七十二贤”。

孔子时常挂在嘴边,赞不绝口的仅有十人。

德行突出的:颜回、闵子骞、冉伯牛、仲弓;长于政事的:冉有、子路;擅长雄辩的:宰予、子贡;精通文献典籍的:子游、子夏。他们是孔子弟子中的the best of the best,后世称为“孔门十哲”。

成为“孔门十哲”的概率是千分之三,能侪身其中,可见优异程度,子贡就是其中之一。

除了辩才无碍,子贡为世人称道的还有高超的理财技巧。

他出身商人家庭,二十来岁就继承家业,四处做生意。他擅长抓住时机,贱买高卖,赚取差价,很快就赚得盆满钵满。在自身领域已经小有成就的他仍不满足,想要提升见识格局,决心拜会孔子尊其为师。彼时,子贡还不到三十岁。

公元前500年,五十一岁的孔子被鲁国权臣、上卿季孙斯看重,任命其为鲁国司寇,摄相事。七日后,诛少正卯,暴尸三日,震惊朝野,由此鲁国大治。

孔子上任第三年,为了恢复公室权威,削弱“三桓”的势力,着手一系列的举措致力于摧毁“三都”——“三桓”所建的三座“堡垒”。所谓“三都”,即费邑、郈邑、成邑,分别是季孙氏、叔孙氏、孟孙氏的采邑。

这些采邑的邑宰多由“三桓”的亲信心腹担任,他们手中积累了人脉资源后就掉头向主家发难,阳虎便是闹腾得最出名的一位。“三桓”凌鲁国,“三邑”凌“三桓”,正是由此得来。

孔子毁“三都”,表面上是防止邑宰专权威胁国家安全,其实是剪除“三桓”的羽翼,目标直指“三桓”。

孔子上位后,他的弟子的声望也是水涨船高,子路很快就被季孙氏重用,担任季氏宰。有权有人,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刻,孔子的时机可说是把握得非常好。师徒二人通力合作,季孙、叔孙氏的采邑被毁,孟孙氏十分警惕,侥幸逃脱。

从此,孔子跟“三桓”的矛盾公开化。

公元前497年,也就是晋国爆发“亟治之难”(士氏、中行氏被逐出晋国)的同年,齐国赠送鲁国八十名能歌善舞、身姿优雅、面孔精致的女子。鲁国国君定公和执政季孙斯共同分享八十美,从此君臣沉迷歌舞酒色,定公几日不理国政。

一心匡扶公室的孔子十分失望,屡次进谏表达不满,惹得国君不乐,季孙斯不满。当年郊祭,按照惯例,大夫以上都能领到国君赏赐的祭肉,独独孔子没有。

这个动作背后的寓意非常明了——季孙斯决定抛弃孔子,不再重用。孔子是个聪明人,只得辞去官职离开鲁国,开始他颠沛游离寻求施展才能的政治舞台的漂泊路。

他的第一站选择了与鲁国接壤同时也是姬姓国的卫国。在卫国前前后后两年,经历了被信任重用、被谗言所伤的反复进出来回,又回到鲁国。

就在这一年,子贡终于见到了闻名多时却缘悭一面的孔子。

拜师认徒结束后,子贡追随孔子去往各国。先是离卫去郑,再由郑至陈,孔子在陈、蔡之间被困绝粮,许多弟子因困饿病倒,子贡受命去往楚国,求得楚昭王出兵相救。

吴国与鲁国会盟,提出百牢无理要求的这年,孔子已去往卫国,子贡则留在鲁国。

此时的子贡,因为追随师父过程
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A- 18 A+
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